泰國法院23日判處一名記者入獄2年,起因於一處家禽飼育場2016年爆發的虐待勞工事件,該記者因此在推特上推文表達不滿。
當雙方都能調整心態,不要施加過大的壓力在彼此身上,比較不會引起對方的防衛,和自己的失望。3. 改變需要耐心 想要說服對方,或是改變關係,絕對不會一朝一夕就能達成。
既然今天吵不出結果,乾脆就讓今晚的互相咆哮和傷害降到最低,拉出一點時間空間的緩衝,讓彼此冷靜,以免講出更多不堪後果的氣話,也避免影響身邊更多的人或孩子,更別帶著情緒睡覺、上班、開車等。因此雙方都需要練習在這類對話開始之前,自主停止。而有時候我們更激動地批評、諷刺,無外乎是想要表達我們有多麼地在意、多麼地不滿,但情緒張力過大會壓過理性接收,對方只收到情緒,沒收到你的道理,感覺被罵地很受傷,自然會把心門關起來。聽見對方不斷批評轟炸,理所當然會感覺憤怒或委屈,直覺想要反駁,但是往往只會越演越烈,招致更多莫名的批評。若當作抱怨,就會引起「被指責的焦慮」,自然無法聽進去。
所謂的自主停止,就是有意識地告訴自己「該停了」,而不管對方是不是會停,也不管你停了以後,是不是要被對方佔上風又多說兩句。為了雙方關係的好轉,總要有人先開始改變他認為追求作品的高度,並不是設法找到簡單的方法完成影片:「電影攝製是一個龐大而繁瑣的野獸,您必須絞盡腦汁克服它,這樣的做法不是為了走一條阻力最小的路,而是要一路提高賭注和門檻。
而配樂師同樣為求真實,深入發電廠取材,譜曲讓人恐慌的「核」音樂。他們盡可能貼近史實,在劇本、角色設定、工廠樣貌等都依據當時事件還原,攝影也試圖以放射光感,暗示核爆污染危害無所不在。Main將其視為結合了多位協助應對災難的科學家角色。劇中每個角色多可以對應到歷史上的人物,但飾演科學家烏拉娜柯繆克(Ulana Khomyuk)的愛蜜莉華森(Emily Watson)為例外。
」Main坦言,除了搜集大量文本與紀錄片,他也實際來到東歐訪問經歷過事故的人們,並密切地與科學家探討核電原理與爆炸成因。進入核心區域後,它變得更重且堅固,然後在核心層以下,管線就像發電廠的血管系統。
另一則是人為的悲劇與錯誤,她以自己的感受與樂法詮釋情感。──《核爆家園》攝影指導Jakob Ihre 車諾比核電廠爆炸之際,一群不知情的人在附近一座橋上,遠觀放射性光芒的爆炸,而那座橋如今被稱為「死亡之橋」,那些圍觀的人民無一倖免致命的輻射。延伸閱讀:《女巫》寫實攝影捕捉陰森氛圍,服裝、配樂詮釋真實歷史題材 圖片來源:imdb, youtube, lbbonline, vice, deadline 把事情做好,要一直抱持的信念是,盡你所能地挑戰影片製作高度。」 「在一般電影中,我們不會讓畫面中的陽光、燈光過曝,但我們想讓人們感受到,角色在烈焰的曝曬下,就如同被放射性輻射灼傷。
」透過核電廠反應堆的聲音,與迴盪在廠內的回聲,試圖勾起人們恐怖神經。這場戲伴隨如雪花紛飛的輻射塵粒,孩子們在片片塵埃中嬉鬧玩耍,詩意的情境下卻是索命悲劇。文:林君樺(DCFS編輯部) 1986年,在蘇聯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發生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其所釋放的污染物質遠超過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10倍,深深遺害鄰近國家。我只是先聽了它要說的內容,然後從那裡開始解釋它。
「許多鋼筋混凝土和管線,所有部件都重複相同的結構。被埋沒的歷史,編劇揭開謊言代價 圖片來源:imdb, youtube, lbbonline, vice, deadline 故事的核心是關於,當我們脫離真理時會發生什麼事。
Guðnadóttir說明:「輻射是一種非常沉重卻無聲的物質,我覺得需要以真實的元素表現配樂。「我盡力照著我的原則生活,那就是如果你要說一個自己沒經歷過的故事,盡可能地尊重曾身歷其中的人們,而這也是表達敬意的其中一種方式:正確地處理細節。
他表示:「我想創造一位敢於挑戰政權的角色,她是科學家的理想化身,不在乎名利,只堅守真相。」Hull說明,美術團隊在製片廠重建爆炸後的發電廠,其餘場景則在伊格納利納(Ignalina)核電廠取景完成。──《核爆家園》導演Johan Renck 導演Johan Renck擔起《核爆家園》的沉重議題,追求每個製作環節的真實度。」Guðnadóttir坦言,她親自走一趟核電廠,錄下聲音,感受環境,嘗試捕捉現實中可能有的情緒:「感覺這是與核電廠合作最尊重的方式。「我們建造了爆炸後的反應堆,被毀的幫浦裝置、備用倉庫及發電廠相關設備,我們還建造了地理位置上正確的礦山。」 圖片來源:imdb, youtube, lbbonline, vice, deadline 核電廠爆炸,燃起熾烈大火,Ihre以歐洲最大升降機,高掛燈光模擬火勢,他解釋:「那不是正常火的顏色,它有一些綠色在其中,那是為了擺脫浪漫溫暖的火光,讓它看起來更毒。
由於這是一段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我們持以敬重的心態,謹慎呈現視覺設計。」 延伸閱讀:《泥沼》攝影師Rachel Morrison捕捉自然光,真實呈現種族史詩電影 深入歷史錯誤與人心,譜曲恐怖「核」音樂 圖片來源:imdb, youtube, lbbonline, vice, deadline 我認為將這個故事重述,並且永不遺忘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才能不斷學習那裡曾發生的錯誤。
」 「我們採用的方法是非常誠實和直接的。」他亦試圖以閃爍光感,傳達被輻射層層包圍:「我們想表現出世界更加動盪。
攝影指導Jakob Ihre試圖重現那場爆炸光感,他從白俄羅斯記者Svetlana Alexievich所著的紀錄片《車諾比之聲》中深入了解核爆事故:「有了更多事實與資訊,你就能夠從攝影的角度,決定如何呈現影像畫面。」配樂師Hildur Guðnadóttir道,她認為車諾比核事故不需要戲劇化的音樂加強,因為故事本身就是個戲劇性的事件。
」Ihre表示,他留心太陽進出雲層的光影變化,使日光燈管閃爍,進而改變曝光程度。他決心將事故攤在陽光下,除了面對將戲劇貼合史實的難題,更要將故事濃縮成5小時,道盡人們的悲痛。「重要的是盡可能地尊重逝世的人們,和經歷過這場事故的人們。」Guðnadóttir解釋,她試圖展現兩個面向,一是恐懼。
編劇Craig Main發現這段塵封的歷史,燃起揭開事件真實面貌的興趣,進而以此為主題創作HBO影集《核爆家園》很多大型工程在過去被當作不可能,但是只要一旦能夠有所突破,就能夠再度被複製,我們能夠累積出的創新就愈來愈多。
從夯土到磚塊到鋼筋混凝土和鋼骨結構,一路走來我們愈蓋愈高。欣賞摩天大樓是許多遊客到大城市旅行的必排行程之一,可是如果要懂得背後的結構工程原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恐怕還是太樸實無聊且枯燥了吧? 然而,出身印度的英國女性結構工程師羅瑪.艾葛拉瓦(Roma Agrawal),對她的工作實在太過宅⋯⋯哦不⋯⋯熱愛了,所以除了努力工作,還寫了生動活潑的《如何在果凍上蓋城市?:從工法、材料到歷史,由地底到空中,頂尖結構工程師帶你解開建物的構造奧祕,了解建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Built: The Hidden Stories Behind our Structures)。
文:Gene 我是在一個沒有颱風與地震的國家長大的。《如何在果凍上蓋城市?》從古代說起,帶我們還原歷史上的偉大時刻,也就是人類的各文明終於搞定五花八門的難題,懂得各種建材的性質以及力學上的道理,於是蓋出䇄立千年不倒的古代工程奇蹟。
當西班牙殖民者在那的金字塔神殿基礎上蓋了首都大教堂,再經過了幾個世紀,現在地基可說是東倒西歪,儘管西班牙人當時已經清楚所遭遇的難題並且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試圖解決。羅瑪不是光寫不蓋的作家,她的作品從步道橋、雕塑品、火車站到摩天大樓都有,其中包括西歐最高建物——英國倫敦的夏德塔(The Shard)。她原本在大學學的是物理,後來投身結構工程的世界。台北101現在還是地震帶上的第一高樓,功勞來自大樓內擁有全球第二大、全球唯二開放給遊客觀賞的巨型阻尼器(另一為上海中心大廈)。
排名在台北101前的超高摩天大樓,絕大多數都是在亞洲,摩天大樓似乎成為超英趕美最快速的利器了。九二一大地震時,先是停電,然後劇烈搖晃,我當時腦袋只想著沒風扇吹是要怎麼繼續睡⋯⋯等全樓層的同學差不多都下樓避難了,我才慢吞吞地下樓。
《如何在果凍上蓋城市?》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充滿她的熱情,用不少歷史傳奇軼事和當代建築案例,熱切地帶我們穿越時空到世界各處一個又一個的工地現場,勾畫出當時工人施工時的場景,還有工程師們的心血結晶。震央附近有不少建築嚴重受損,可是北部地區應該只有偷工減料的大樓倒下——堅固的建築除了為人們擋風遮雨,天災人禍時還應該要救人性命。
吉隆坡的國油雙塔(Petronas Twin Towers)曾是世界最高樓,近年至少還有兩個超越國油雙塔的超高摩天大樓案子(106交易塔及吉隆坡118)。現在世界第一高樓是有828公尺高的哈里發塔(Burj Khalifa),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